奥州小道松尾芭蕉的醉者之呓语,梦者

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代最负盛名的俳谐诗人之一,在日本文学史上可与紫式部比肩。他从十九岁起开始创作俳句,曾师从贞门派俳人北村季吟,后来又归从于谈林派俳谐,并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俳坛宗匠。在俳句没有成形为现在的17个音节之前,一直是作为俳谐连句的发句(首句)而存在的。俳谐的句式由可以独立的发句五七五(17个音节)和胁句的七七(14个音节)构成。年后,谈林派俳谐渐次式微,俳谐师们也开始寻求新的创作方向。当时,正是松尾芭蕉引领俳句走向了革新之路,他所创立的蕉风俳谐在不失“风雅”的同时,融入“诚”“寂”“轻”“物哀”之精髓,吸收庶民化的“俗”,使俳谐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松尾芭蕉创作的许多重要的俳谐作品都是在行旅中完成的。尽管一生贫寒,松尾芭蕉却酷爱行旅,人生的最后十年几乎都在旅途中度过。他将游历的见闻写入了《野曝纪行》《鹿岛纪行》《笈之小文》《更科纪行》《奥州小道》等纪行散文中。其中,《奥州小道》可以说是蕉风俳谐的代表作。这趟旅程始于更科之旅后的元禄二年()三月,松尾芭蕉在弟子河合曾良的陪同下离开江户,徒步巡游奥羽、北陆各地,最终于八月抵达大垣,总行程约公里。期间,松尾芭蕉穿过了多个山脉和海边,还见到了令他颇为心仪的日本“三景之一”、号称“佳境甲扶桑”的松岛,称其“可以同洞庭、西湖媲美”。“奥州小道”旅程图《奥州小道》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将松尾芭蕉倡导的“不易流行”之说推向了极致。“不易”指的是超越时间不变的真理,“流行”则代表随着时代和环境变化而革新的法则。在松尾芭蕉看来,“风雅之诚”是俳谐之美的本质,把握住这一核心理念,并顺应世事的变化做出革新,俳谐才能像自然万物一样永世长存而不失其本。近日由雅众文化出版的《奥州小道》一书收录了松尾芭蕉的多篇纪行散文、日记和俳文。翻译家陈德文在序言中指出,日本的纪行文学最早发轫于记录旅程顺序、带有“序”的短歌,而松尾芭蕉所写的纪行散文则体现了以发句(俳句)为主体渐次转向以文章为中心的探索过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松尾芭蕉舍弃了“歌”的要素,相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仍能感受到“歌文一体”的诗意。松尾芭蕉自己也曾表示,他的纪行文章不仅仅是描绘山水草木的游记,而是旨在书写“意象的风景”——“似醉者之呓语,梦者之谵言。”在《奥州小道》中,这一点体现在松尾芭蕉会根据主观意识的需要,省略或更改旅途中的客观事实,使作品更像是一部介于虚实之间的“私小说”。经雅众文化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奥州小道》中选取部分章节,以飨读者。《奥州小道:松尾芭蕉散文选》[日]松尾芭蕉著陈德文译雅众文化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日月乃百代之过客,去而复来的旧岁新年也是旅人。浮舟江海送走一生和执辔牵马迎来老迈的人,日日都在旅行,长久羁旅异乡。古人多有死于行旅之中者。予不知从何年起,风吹片云,激起漂泊之思。去年秋,浪迹海滨归来(注释1),拂去江上破屋陈旧的蛛网,住到年关。而今又想趁着云霞叆叇的芳春,越过白河关口(注释2)。仿佛邪魔附身,心烦意乱,好像神佛招引,欲罢不能。缝好裤子上的破绽,换上斗笠的带子,针过了“足三里”,心中早已记挂着松岛的明月。将住居转让他人,迁往杉风(注释3)之别墅。寂寞草庵易新主,桃花三月列偶人。将此句书于纸,挂在草庵的门柱上。注释:1.此指贞享五年八月的更科旅行。2.为防备北方虾夷,设勿来、念珠和白河三关,通称奥羽三关。白河关位于今福岛县白河市。3.杉山杉风(—),“蕉门十哲”之一,通称鲤屋市兵卫,号採菜庵、五云亭、蓑翁,著有《杉风句集》。02今年是元禄二年,忽然想到奥羽(注释1)作一次长途旅行。虽说明知会有“吴天落雪化白发”(注释2)之憾,但得以亲历耳有所闻而目未能见之诸方胜景,倘能生还,实乃一大幸事。寄望于茫然之未来,当日终于行至草加驿馆。瘦骨嶙峋,肩扛行李,不堪其苦。本想只身独行,但仍需纸衣一袭以防夜寒,单衣、雨具、笔墨以及亲友馈赠之物亦难以割舍,只好任其成为途中烦累,徒叹奈何耳。注释:1.陆奥、出羽二国,今福岛、宫城、岩手、青森、秋田、山形六县。2.《送僧》:“笠重吴天雪,鞋香楚地花。”谣曲《竹雪》:“彼非吴天雪,雪积竹笠化白发。”芭蕉兼而用其意。03黑发山烟雾蒙蒙,白雪皑皑。剃发行至黑发山,正是伴师更衣时。 曾良曾良本为河合氏,叫惣五郎,居于深川芭蕉庵附近,常助我薪水之劳。此次欣然愿同览松岛、象潟之景,且慰我羁旅之劳苦,于山行之日,落发更衣,改俗名惣五郎为法名宗悟,故而有上述“黑发山”句。“更衣”二字颇具深意。由大社沿山路上登二十町余,有瀑布。从岩洞之顶飞流直下百尺,落入千岩之碧潭。躬身入岩窟,由背后望之。故世人称此瀑为“反观瀑”也。暂隐瀑布里,初感修行时。04下野国云岩寺之奥,有佛顶和尚(注释1)山居之迹。不知哪一年,谈话中他对我说:“居此山时曾作句:‘小庵仅五尺,降雨欲弃之。’并用松炭写于附近岩石之上。”今策杖云岩寺,欲访其迹。然而,人们自动结成一团,年轻人甚众。途中很热闹,不觉行至彼处山麓。山呈幽深之气象。山路遥遥,松杉蓊郁,绿苔滴水,四月天气今犹寒。阅尽十景,此地有桥,可入山门。彼旧迹究竟在何处?登台山,石上有小庵,倚岩窟而造。见之如妙禅师之死关(注释2)、法云法师之石室(注释3)。啄木不啄庵,绿树枝叶浓。即兴吟得一句,书于草庵廊柱之上。注释:1.常陆国鹿岛郡札村(今茨城县)人。在云岩寺修行,殁于此寺。2.南宋原妙禅师,入杭州天目山张公洞,书匾额“死关”,十五年不出。3.南朝梁法云法师晚年筑庵于孤岩之上,终日谈论不休。一说为南宋之法云法秀圆通禅师,或大通善本禅师。05由此去杀生石(注释1)。黑羽之城代家老以马送行。“请为我写一首。”牵马人向我乞句。“你也爱好风流吗?”遂赠以句曰:走马原野闻杜鹃,为我牵缰寻声行。杀生石位于温泉涌流处之山阴。石之毒气至今未消。蜂蝶之类尸骸叠积,不见沙地之表。那株“清水流离处”之柳,位于芦野之里,至今仍然留在田畴小道上。想起从前此地郡守户部某叫我看看此柳,当时我问:“在何处?真想看看呢。”今天这株柳树就在眼前,居然站到树荫里了。种得片田人已去,我当辞别柳荫中。注释:1.传说幻化为玉藻前的野狐被除之后,其魂化为石头,残害人与鸟兽。那须汤本温泉附近有川原谷,此处有杀生石。其实是田地下喷发出的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可使人或其他生物窒息而死。06经镫摺、白石城下町入笠岛郡。向人询问:“藤中将实方(注释1)之冢在何处?”告之曰:“距此地尚遥远,位于右方山脚所能望见之村庄,谓之蓑轮、笠岛。今尚有道祖神社以及西行歌中所咏之茅草。”因五月雨浸,道路难行,身体疲惫,只能远望一下而过。“蓑”、“笠”等字皆与五月雨季甚合,故作句曰:渺渺笠岛何处寻,五月雨路欲断魂。注释:1.平安时代一条天皇时期的歌人近卫中将藤原实方,因和行成口角,蒙罪被贬,左迁陆奥。07壶碑,位于市川村多贺城遗址。此壶碑高六尺余,横三尺。剥绿苔观之,文字幽渺,标明至四维国界之里数。还写着:“此城,神龟元年(注释1),按察使镇守苻将军大野朝臣东人之所置也(注释2)。天平宝字六年(注释3),参议东海东山节度使同将军惠美朝臣朝臈修造而。十二月一日”。时值圣武皇帝之年代。往昔,古歌中的“歌枕”(注释4)多流传于后世,然而山崩地裂,河川改道,岩石为土所埋。树木老朽,再生幼苗新干。时移世转,歌枕之迹大半已不可考。唯有此壶碑无疑是千岁之念,可阅古人之心于眼前。感行脚之一德,存命之忻悦,忘羁旅之劳顿,泪涔涔而落也。注释:1.年,圣武天皇即位之年。2.为镇守东北虾夷所置的役所。3.年,天平宝字为淳仁天皇时期的年号。4.古代和歌的出典之处。08接着寻访野田之玉川,冲之石。末之松山造寺,谓之末松山。松原林木之间皆为墓场。世上男女比翼连理之契,最终皆如此归于泉下。观之悲恻不已。入盐灶之浦,闻暮钟之声。五月雨晴,夕月迷蒙。渡附近之篱岛。渔人小舟,结伴划行。闻海边有分鱼之声。古人吟咏道:“舟小缆堪怜。”我亦有同感。旅愁蓦然袭上心头。当夜听盲目法师弹奏琵琶,讲唱奥州净琉璃(注释1)。既非平曲(注释2),亦不同于幸若舞(注释3)。其声调是乡间田舍之音,枕上听来稍觉喧嚷,然不忘边国之遗风,倍觉殊胜。注释:1.以平曲、谣曲为源流的一种故事,或者由此发展而派生出来的音乐和戏剧。奥州净琉璃,即仙台地方特有的净琉璃。2.讲唱《平家物语》的曲目。3.室町时代流行的“曲舞”的一种,被视为能乐或歌舞伎的原型。09虽属老生常谈,但松岛毕竟为扶桑第一好风景,可以同洞庭、西湖媲美。海水自东南涌入,江湾三里,潮涨似浙江。岛屿无数,耸峙者高指云天,低平者俯卧波中,或重重叠叠,或左分右连。负者,抱者,如爱儿孙。松林翠碧,潮风吹拂,枝叶摆动,时而屈曲,时而自行挺直。松岛气色窅然,如艳妆美人之面。抑或神明往昔,大山祇神一手所创。造化天工,谁人能挥笔尽言矣!10山形领有山寺立石寺。慈觉大师(注释1)开基,殊清闲之地也,当一见之。听众人指点,由尾花泽逆行去立石寺,其间七里。抵时,日尚未暮。宿于山麓之坊。登山上之堂,岩石叠积而成山,松柏有年,土石古老,苔藓润滑。岩上院院闭扉,寂静无声。巡岸登岩拜佛阁,佳景寂寞,心境澄澈。四周多岑寂,蝉声入岩石。注释:1.法名圆仁,平安时代前期高僧,天台宗山门派之祖。本文书摘部分选自《奥州小道:松尾芭蕉散文选》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hezx.com/thly/125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