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以豁达

北京中科白癜风出席健康中国公益盛典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5%8D%8E%E5%9B%BD/3725442?fr=aladdin
为什么在如今这个生产生活都变得越来越容易的时代,身处其中的人们的“焦虑”也越来越容易?是看着房价、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还是因为频繁曝出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诸多负面新闻?是因为那些所谓的“公知”们自以为是的扭曲观点输出?还是因为无良营销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情感贩卖?在焦虑的笼罩下,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场看不到终点线的比赛,还要持续追赶别人的步伐。与此同时,我们也在追赶自己。有人将社会焦虑的扩散归咎于我们这个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于是,今人便会羡慕古人生活得自在惬意,无需焦虑。但其实,古人的焦虑未必会比今人少。从古至今,虽然时代不同,社会发达程度不同,但人类的基因里却是从远古时期起就被刻上了这样的烙印:面对危险会紧张,面对未来的未知危险会焦虑。年轻人有迷茫时的焦虑,中年人有中年人的危机,老年人就要面对死亡。人这一生,难得轻松,这一点古今大同。不同于今人的焦虑大多缘于自身,我们了解到的古人的焦虑更多的还是因为理想的实现受阻。于是,我们在浪漫如李白的诗中还是读到了“总为浮云能蔽日,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样充满了忧愁的句子,深刻感受着有唐一代大量存在的“士不遇”的悲鸣。今人之所以有古人无忧无虑的印象,古时没有“焦虑”一词只是一个玩笑,更为重要的原因大概便是古人更能以平和的心态去纾解、面对焦虑的侵扰吧!在一众焦虑的古人中,宋朝有一位博冠美髯、宽袍大袖、道骨仙风的大儒最为亮眼,他便是站在华夏民族文化巅峰的文人,著名的美食家——苏轼。东坡先生坎坷的人生焦虑何其多,但他却以一首词向后人传授了应对焦虑的诀窍。词作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下雨。因为在之前宴饮时拿雨具的仆人都先行离开了,所以同行的人一时都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雨过天晴,于是我就写了这首词。风雨穿林打叶的声音虽然大,与其去听得害怕,倒不如放声吟咏从容前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行走,比骑马轻便踏实,平生无大事,一场骤雨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山风料峭吹醒了我的酒意,刚刚觉得有些冷,山头的斜阳便迎头洒下温暖。再回头看看刚刚一路走来时风雨萧瑟的来路,我自信步前行,管他前头是风雨还是晴天。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年)。彼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堪堪保住性命被贬黄州已经三年。这三年可称苏轼生命中的最重要的转折时期,不仅仅在于他真正地拥有了自己的“东坡”,更在于他心境发生了很多转变。当然,心境转变的副产物便是他的作品风格、内容的重要变化。我曾想,一个人在经历了苏轼的经历之后,无非两种结果:要么被挫折打败,要么打败挫折。被挫折打败就太容易了,像屈原投江,像陶潜隐世,或者像大多数人一样变得世故圆滑。但是苏轼无疑是打败挫折的那一类人,至少在精神上,他没有深陷“焦虑”的泥沼。他选择了豁达。了解了这个前提,这首词其实很好理解。生命中的挫折、逆境便如同这风雨一样,总是会让人措手不及,而与其去担心害怕那些风雨,整日里焦虑不安,倒不如视若不见,放声高歌,潇洒前行。等到终于走出一时的“风雨”困境之后,再回头看看来时的路,你会发现,什么风雨,什么潇洒,我自从容信步,自有斜照相迎。苏东坡的应对焦虑之道——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知道,苏轼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苏东坡的。“东坡”的由来是因为他43岁时因被政敌陷害遭遇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被贬至黄州时,一度生活困顿受朋友救济得了一块在东面的坡地,而得来的称呼。那时的黄州对于苏轼来说,啥都没有,他甚至要忧心衣食之事。他曾在给朋友章惇的信中这样写道,“黄州僻多雨,气象昏昏也。”“见寓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一餐,差为简便。”“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禄廪相绝,恐载年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最残酷的是精神上的折磨。刚刚经历一场几乎丧命的政治迫害,他在此之前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的治世理想被摧残殆尽。理想得不到实现,谏言到不了皇帝面前,亲朋不敢来找他,甚至连他的书信都不敢回复。他在黄州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小官,但却时时处于政敌的监视之下,百姓们也并不知道他的才华。那时,寓居寺庙之中的苏轼将自己关起来,隔离尘世三个月,愁苦中曾写过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后世文人在读这首词时,都赞赏苏轼的孤高自许、蔑视俗流,我却心疼他词中所呈现的孤独,寂寞,以及无望。那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岁月,睡不着,找不到答案,孤独,困苦,迷茫。还无人陪伴,无人懂得。一生才华,报国无门就算了,还不知道前路如何。凡此种种,设身处地,那该是一种怎样令人焦虑的处境?可喜的是,苏轼并没有被焦虑击垮,他开始借助佛法和道法寻求解脱。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留下了很多和佛印的故事以及留下了许多蕴含佛法的诗词和文章。更为可喜的是,苏轼并没有一味沉湎于佛法和道法的解脱中,对于国家和百姓,他依然保留着他的牵挂、眷恋和担忧。他不仅担心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也担心劳苦大众的生活,更担心君主是否走错了方向。但是,与之前的苏轼所不同的是,他开始用豁达去面对那个世界。就像这首《定风波》中所传达的那样,任天转,随地动,吾心自定,雨骤风狂,又何妨?因为豁达,苏轼终于跨过那段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变成了苏东坡。也因为豁达,他在给好友章惇的信中,除了那些抱怨黄州的文字,他还写下了“然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煎乎?”生活虽有忧虑,但终究可以淡然处之。如我们所知,即便是劫后余生的后半生,苏东坡的生命里依然充满了波折。但抱持着“豁达”这件法宝,任世事再是如何风雨潇洒,他都是那般“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也因此,我们在他坎坷颠簸的人生之路上,几乎再也见不到“焦虑”。被调到杭州时,苏东坡称赞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被贬到惠州时,他为当地特产荔枝写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并且称“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即便老年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他也还是可以乐呵呵地写“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苏轼的豁达,已修炼到了百毒不侵的地步,于是,我们看到,他的文字中,得失之念、宠辱之惊,无影无踪,一片干净。直到生命的最后,苏东坡回望自己的一生时,他写出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我们知道,黄州是他遇难的地方,惠州是他受苦更多的岭南,而儋州更是荒蛮得天涯海角,但是他却说自己一生的功业就在这些地方。这并不难理解:正是这些苦难的经历,以及面对这些苦难经历时的豁达,造就了我们心中神一样的苏东坡。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焦虑我相信,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读过“如何面对焦虑”的书或文章,这并不奇怪,在当下这样一个节奏越来越快,价值导向越来越功利化的时代,面对焦虑无疑是一个热点命题。如果我说,面对焦虑的办法是如苏东坡一样保持豁达的心态,相信大多数人的心里都会有诸如“屁话”这样的反应。我也会。但这确实就是我觉得面对焦虑时最好的方法。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焦虑是客观存在的,有焦虑很正常。面对变化无常的社会,我们总是习惯提前一步设想自己的未来,甚至会习惯性的往最糟糕的一面想,以此来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面对现实。然而这让我们越来越容易陷入焦虑的状态,在还没有解决现况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预支未来的焦虑。既然人人皆是如此,那我们便不需因为自己的焦虑而焦虑。焦虑并不可怕,“莫听穿林打叶声”,豁达些吧!其次,焦虑未必完全都是有害的。焦虑的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如何迅速地采取各种措施,紧急调动各种价值资源,以有效地阻止现实或未来事物的价值特性出现严重恶化的这种趋势,使之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在焦虑推动下,会居安思危,会想着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去努力。既做更好的自己,又做更有能力抗风险的自己。还有一个关于焦虑的冷知识:年的一个新研究发现了一种相关性,即焦虑水平高的人,在智商测试中表现更好,尤其是说话表达方面的智力。这说明,经常焦虑的人,是智商高的表现。既然适度焦虑还有一定的益处,那我们在面对焦虑时就更应该淡定些,从容些了。焦虑来临时,“何妨吟啸且徐行”,再豁达些吧!再次,面对问题时,仅仅只是焦虑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我们的人生路上,挫折、打击、不如意往往如影随形,问题来临时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焦虑便是其中最没有实际意义的一种。就像美国作家奥里森·马登曾在《一生的资本》中这样写道:“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都应该努力去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当我们被问题困扰时,焦虑会导致我们对每件事的过度思虑,让我们更难做出决定,更不用说拿出实际行动解决问题了。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焦虑而优待我们。我们应该做的是放下过度的思虑,找准那个问题的关键,切实地行动起来,向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去努力。在名为《活在今天的密封舱里》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首要去做的事情不是去观望遥远的将来,而是去做手边的清晰之事。为明日作好准备的最佳办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面对焦虑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竹杖芒鞋轻胜马”,豁达些才会离解决问题更近些。晚清名臣曾国藩有一句座右铭:“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我以为这可以作为我们面对焦虑时的行为准则。我们坦然面对迎头撞上的一切,全力以赴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又不抱持任何希望;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当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专心致志全力以赴,但同时又知道这件事也许根本无关紧要。这种对待问题的豁达心态,或许就是我们能对抗焦虑的最本质的方法。生活从来都不是一个抹着蜜的玫瑰色花房,你无法预测命运会有什么样的安排,它会不符合你的完美设想,也会带给你意想之外的事情,而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对之保持尽量淡然和坦然。我们一辈子总不可避免要和焦虑打上很多次架,最后才能学会与它和平共处。当我们习惯了豁达地看待生命中所有的不速之客,着眼于当下,坚定地行动起来,我们可能会惊喜地发现,笼罩我们的不再是焦虑,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的一缕斜阳。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hezx.com/thls/12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