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梅江区多措并举,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

北京皮肤科医院那个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92.html

村内闲置的土地变良田,稻田内的丝苗米绿得发亮,长势良好。看着稻田,梅州市强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东兴笑了。

昔日荒废的土地化身休闲广场,不仅配备了灯光,健身器材也更齐全,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地,金山街道龙丰村村民江阿姨笑了。

荒草丛生的河道铺上了塑胶,河两岸的房子也换上新装,漫步在碧道上,长沙镇墟镇社区居民蓝田笑了。

这三张笑脸,是群众对梅江区城乡融合发展成果的回应。

近年来,梅江区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不断增强城区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产城融合发展成果初显。

在产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梅江区因地制宜,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让乡村、城市闲置资源转化成为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可用资源。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正在梅江区上演。

荒地变良田

村民口袋鼓起来

盛夏,是丝苗米快速生长的时期。步入长沙镇澄滩村的丝苗米种植基地,绿油油的禾苗肆意生长,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今年是丝苗米种下的第一年,长势不错,等到秋天就可以丰收了。”梅州市强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东兴看着田里的禾苗喃喃地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农耕土地被闲置的现象频频出现,澄滩村也不例外。叶东兴介绍,农业需要“靠天吃饭”,且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相对较多,村子不少年轻人因此放弃从事农业,选择外出打工,自己也曾是“打工大队”中的一员。“之前,我在市区的一家工厂做工,收入稳定,公司不时还给员工发放福利。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对比,当时打工都比务农好。”叶东兴说。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顺利完成,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特别是科技手段的丰富,让农业生产开始大放异彩,在梅州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稻丰实业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粮食生产不断实现丰收,农业机械化率稳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增长,不仅让该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也打响了品牌。

“以前种植水稻,大家各自顾自己的,只想着把自己一亩三分田种好;现在合作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通过合作种植,水稻种植的产量和品质都比以前要好得多。”叶东兴说。

政策的指向、企业的成功让叶东兴看到了发展农业的希望。他决定,放弃打工,回家从事农业。

叶东兴与刘万强、刘宝青等几名村民一同成立了梅州市强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经销商”的模式进行生产,以优质稻谷为主打产品,当地土特产和适应城郊需求的优质农产品为辅,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助力澄滩村乡村振兴。

“我们为农户提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并负责农户收成之后的销售,让村民们安心种植。”叶兴东告诉笔者,目前已集约了近亩的田地,并与50多户村民建立了契约。

为了让合作社快速发展,梅江区农业农村局主动作为,为澄滩村申报了“澄滩香米”“一村一品”项目,并为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去年,澄滩村成功种植‘美香占2号’,且品质不错,具有发展前景。在申报‘一村一品’项目的基础上,今后,我们将为澄滩村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帮助该村打响‘澄滩香米’的品牌效应。”梅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盘活闲置土地,让荒地变良田,让农民成为有奔头的职业,是梅江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一个举措。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复耕、应种尽种的原则,梅江区落实责任,强化举措,采取“民主动、村集约、镇统筹、区引导”的生产产业化解决模式,全力推进土地集约流转及复耕复种工作,确保复耕到位,使有限耕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使用;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确保有效供给,助推乡村振兴,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同时,梅江区还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出台相关政策,为企业发展打通政策通道。

谈及接下来的规划,叶兴东表示,将与稻丰实业、梅州市农科院建立合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项目,提升合作社成员的劳动技能,实现科学种养,提高经济效益。

荒地变公园

健康生活跳出来

夜幕降临,金山街道龙丰村热闹了起来。村民纷纷来到新建的文体广场上,或打篮球,或散步,或跳舞,音乐声、加油声、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文体广场一侧还有一座崭新的公厕。“广场面积大,而且灯光很足,以后在家门口就可以活动了。”村民江阿姨说。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而乡村的文化广场则是乡风文明的载体。龙丰村党委书记韩伟东说,新的文体广场不仅能给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为村“两委”、街道办开展活动提供场地。

而在不远处的金山街道东街村,新建的体育广场填补了该村无活动场地的空白。“广场未建成之前,我们开展如义诊、诈骗宣传、主题党日等活动,都只能在学子大道两侧。”东街村党委副书记杨玲说,现在有了广场,村民活动多了一个好去处,附近的学生也常常过来打篮球。

事实上,两座广场的前身都是村里的荒地。杨玲介绍,广场原是农户的置留地,由于长时间无人作业,空地上渐渐长满了杂草,影响村子的村容村貌。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部分村民提出,希望能在村子里建一个广场,方便大家活动和停车。然而,迫于基层经费紧张,广场迟迟未能修建成功。

民生小项目,换来群众大幸福。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东街村将建设丰合体育广场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之中。干群合力,以修建文化广场、文体中心为契机,东街村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鼓励村民投身到人居环境改造中。“广场的改造涉及村里多人的土地权,我们多次入户与群众商量广场的建设方案,搜集群众的意见。”杨玲说。

听到村里要修建丰合体育广场,村民张大叔主动让地,并参与到入户的工作中。“其实大家都明白这是为民服务的好事情,但心里没底,所以在让地的时候都犹豫,需要一个表率。”张大叔说。

经过几个月的改造,一座设施齐全的丰合体育广场便出现在村中,还配备了停车位,供村民群众使用。

丰合体育广场的改造是梅江区荒地活化利用的一个缩影。

紧扣人居环境提升的主题,梅江区着力抓好“三清三拆三整治”,巩固提升干净整洁村成果,并深入推进农房外立面升级改造“百日攻坚行动”,突出客家特色风貌、乡土文化。

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梅江区充分盘活城乡闲置用地,大力开展“五小园”建设,以“小角落”改造助推“大环境”提升。

走进三角镇情怀公园,很难想象这里以前竟是杂草一片、车辆乱停的荒废场地。中心广场、时光之门、童年记忆、诗词长廊等景观如美丽画卷般在眼前铺开。“公园的设计融合客家文化、唐宋元明清诗词、时代记忆等元素,具备文化、体育、休闲、展示等功能。”三角镇政府负责人说。

原来,公园周边居住的多为三角村、上坪村和美景社区的群众。随着新城建设步伐的加快,村民也陆陆续续搬进高楼住宅,聚在一起的机会越来越少。

公园建成后,吸引很多村民前来健身休闲,每天晚上这里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公园重新凝聚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以前黑灯瞎火,现在灯火璀璨,以前杂乱的空地现在‘一步一景’,让我们留住了记忆、留住了乡愁。”村民张先生说。

老屋变驿站

文明新风吹进来

在梅江区梅龙路与团结路的交叉口,一座独具特色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新中社区和市检察院共同打造的法治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该建筑物虽小,但却功能齐全,里面放置了书架和桌椅,还有一台约40英寸的显示屏。

笔者看到,在法治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墙上,记录了近期社区开展的文明实践活动、法治主题宣传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信息。时值中午,不少居民在实践站内阅读乘凉。“我和老伴从市场买菜回来,会在这里短暂歇息,看看书、聊聊天。”住在周围的胡全生告诉笔者。

据了解,新中社区法治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一个闲置多年的破旧商店改造而成,是新中社区和共建单位市检察院共同服务梅州创文、主动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新尝试。该项目由梅州市检察院投入资金、提供场所,建成后由新中社区负责维护。

“别看它占地面积不大,仅30平方米,但它可为市民提供图书阅读、法律咨询、政策宣传、志愿者培训等服务。”新中社区党委书记刘林涛告诉笔者,环卫工人等广大劳动者也可前来免费饮水,使用公厕、雨具、应急药品,在开放式的座椅歇息等。

新中社区法治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法治宣传教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可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文明实践需要,增强群众知法、懂法、用法的能力,打通宣传教育、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要延伸到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看似一个固定的活动载体,实则可在任何时候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文明也可以通过多角度潜移默化地感染群众,激发、升华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一名市民意识到创文真正的好处,传递文明正能量。

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建设中,梅江区注重场所的本土化,充分利用城区内的闲置店铺,乡村原有祠堂、围屋等场地,打造百姓身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

走进三角镇坜明村的乔琳公祠,建筑的精巧结构令人叹为观止。据屋主后人张伯介绍,这座祖祠是张氏四世于明末开基兴建,清朝以来多次重修后得以保存,是坜明村最老祖屋,大小房间共有69间。

除此之外,乔琳公祠还曾是东江纵队粤东游击队的秘密据点。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乔琳公祠先后有一批进步青年投身革命事业,因乔琳公祠群众基础好,东江纵队粤东游击队把它作为游击队活动的秘密据点,经常在此召开秘密会议和开展革命活动。

在当地革命群众的帮助下,积极为游击根据地筹集粮食、武器和经费,培养了张荣娇(叶芬)、张小诚、张锦章、张喜生、张顺生、张淑庆、张潜娥、张利娇等进步青年参加东江纵队粤东游击队,为进一步发展党组织和游击队力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硝烟已去,烽火不再。如今的乔琳公祠已成为坜明村群众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场所。“平时,我们会在乔琳公祠开展文化宣讲、亲子活动,不仅让市民了解名人事迹、村史村情等宗族文化,还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坜明村党支部书记吴青说。

相关

小停车场解决民生大难题

作为中心城区的梅江区,停车难是多年难解的痛点,尤其是在老城区,因道路狭窄而无法停车,让周围的居民有苦难言。而一批“见缝插针”建设的小停车场,有力地缓解了中心城区停车位不足的难题。

位于金山小学侧的老肖屋体育公园占地平方米,周边原本破败不堪的老屋外立面,如今已粉刷一新,场地还添置了健身器材、乒乓球台等,满足了市民的休闲健身需求。而旁边40多个停车位也让周边社区居民“停车有位”。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地处城郊接合部的金山街道东郊村。“这里之前都是临时搭建的旧厂房,环境堪忧、停车困难等给村民生活造成很大不便。”东郊村党总支书记钟志根介绍,得益于前期张家围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良好成效,去年,村里获得一笔万元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资金。

于是,在政策支持下,东郊村广泛收集民意后,投入万元,全面推进下市角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停车场便是其中一个项目。工程完善了道路、绿化、路灯、池塘护栏、生活污水处理池等设施建设。“太方便了!再也不用担心在哪里停车、会不会被抄牌的问题。”村民王先生将车停在新建的停车场,走几步路便到了家门口。

南方日报记者梁时禹通讯员钟戈欧阳佳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hezx.com/thjj/122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